loading

加载中...

首页 洪门公益协会筹委会 洪门博物馆筹委会 洪门寺筹委会 新闻讯息 世界洪门 历史资料 建筑遗址 家风 轩辕寺 栏目分类 图书馆 名人名作 洪门年史 汉留通讯 图库展览 数字家谱 供求资源 证书查询 会员展示 家谱百科 加入条件 加入流程 申请加入 会费介绍 洪门简介 领导人物 组织架构 大事记 联系本会 留言反馈 最新公告 登录/注册

建于1911年,澳洲洪门致公总堂

时间:2025-01-09  发布者:洪门爱国同盟会   浏览:77  查看栏目 


澳洲洪门致公总堂, 悉尼


澳洲洪门致公总堂位于悉尼Surry Hills, 18 Mary Street (玛丽街18号)的澳洲洪门致公总堂大楼建于1911年,距今已有114年历史。许多居住在悉尼的中山移民也曾参加在这座建筑物举行的活动。





澳洲洪门致公总堂


位于悉尼 Surry Hills 18 Mary Street (玛丽街18号)的澳洲洪门致公总堂的大楼建于1911年,同年清朝在中国结束,次年由中华民国取代。澳洲洪门致公总堂从义兴会(也称为洪门)发展而来,这是一个在中国的反满清的地下帮会组织,在北美和其他中国移民的主要目的地都有分会。许多来自中山的中国人属于义兴会,后来加入澳洲洪门致公总堂。该建筑是「中澳承传长廊」的重要场所。

地图显示澳洲洪门致公总堂的位置


义兴会始于1908年,原位于 Surry Hills的Blackburn Street,但于1912年搬迁至专门建造的的玛丽街大楼。义兴会于1912年将其英文名称译为Chinese Masonic Society,理由是义兴会的地下性质与共济会为秘密社会的历史有相似之处。与共济会一样,义兴会希望获得公众认可,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社区组织。正如学者Shirley Fitzgerald(2007年,144页)的观察﹕「义兴并不比共济会更加秘密和神秘」。虽然澳洲洪门致公总堂没有与共济会建立正式的联系,正如学者John Fitzgerald(2007,94页)所指出的那样,中国致公堂「与白人的共济会通过会员和商业网络之间存在着真正的联系」。



地图显示澳洲洪门致公总堂过去(Blackburn Street)及现在 (Mary Street) 的位置


义兴会和澳洲洪门致公总堂是推动中国成为共和国的坚定支持者,玛丽街的大楼是许多支持共和国活动的中心。「澳洲洪门致公总堂在1916年大大扩展,并经营自己的报纸多年。在改善中国人权利的许多法律案件中也积极参与,包括于高等法院1949年企图驱逐许多战时难民的诉讼」(Williams, 1999,18页)
该会在玛丽街的建筑是一幢三层砖结构,楼上设有阳台,近年来已经加建了铝框玻璃窗。建筑中唯一明确参考中国传统设计的元素是外墙顶部小型宝塔的形状的灰泥装饰。




大楼的正面,Surry Hills的玛丽街(Mary Street)



宝塔状的灰泥装饰


其中一座宝塔状的灰泥装饰

澳洲洪门致公总堂今天依然活跃,仍然位于同一座建筑大楼






参考及来源:
Fitzgerald, J. (2007) Big White Lie: Chinese Australians in White Australia. Sydney: University of NSW Press.

Fitzgerald, S. (2007) Red Tape and Gold Scissors: The Story of Sydney’s Chinese. Sydney: Halstead Press.

Williams, M. (1999) Chinese settlement in New South Wales: a thematic history: A report to the Heritage Office of NSW, https://www.environment.nsw.gov.au/resources/heritagebranch/heritage/chinesehistory.pdf

https://heritagecorridor.cn/places/Chinese%20Masonic%20Hall




*本站部分资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及文籍,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错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返回顶部 GoTop